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在經歷了2004年的宏觀緊縮后,從2005年6月開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了反彈。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看,1~6月為27•1%,1~9月為27•7%,1~10月為27•6%,1~11月為27•8%,呈現出穩步攀升的趨勢。
但是必須注意,下半年以來,尤其是進入四季度以來投資速度上升,是在2004年宏觀調控的有力措施壓抑下,投資增速下跌的基礎上出現的。例如2004年一季度的投資增速為47•8%,上半年下降到31%,1~9月下降到29•9%,1~11月又下降到28•9%。從投資的月環比速度看,這種下降情況更明顯,2004年9、10、11三個月份分別為18•2%、14•5%和13•1%。由于宏觀調控使投資增長曲線下滑,就抬高了2005年下半年的投資增長率。
實際上,2005年三季度以來投資增長的下降情況已經很嚴重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來。首先是投資的環比增長率在明顯下降,8月為18•8%,9月為18•4%,10月為14•5%,而11月份已經下降到13•4%,對比2004年三季度以后的投資環比增速,二者的下降趨勢乃至幅度都是一致的!
其次,2004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是處在強力的宏觀緊縮之中。從貨幣供給量看,2004年M2的月增長率從年初的19%直落到8月份以后13~14%的水平,而11月末與6月末相比,貸款的增幅只有4•4%。但是今年6月份以后,宏觀政策卻是一個從緊到松的過程,M2的增速從6月份的15•7%已經上升到11月的18•3%,而11月末與6月末相比,貸款規模也擴大了7•4%,比2004年同期高出整3個百分點。
所以從以上情況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目前投資增長率下降的趨勢,是被2004年下半年投資基數較低的情況掩蓋了;二是如果2004年投資增速的回落,是因為宏觀調控這個“外生變量”,則2005年下半年投資增速回落的原因,是由當前經濟運行中的“內生變量”造成的。
那么什么是這個“內生變量”?
我自2003年以來多次寫文章論證,在2007年前后中國可能會出現一次全面的生產過剩,而出現這個矛盾的起因,是由于收入分配關系扭曲導致了生產與消費規模的嚴重不對稱。由于2005年部分在本輪投資周期中興建的項目開始陸續釋放出產能,使這一年變成了本輪經濟周期中很特殊的一年,即因為投資周期還沒有結束,使當年的需求增長水平仍然很高,但是由于產能開始釋放,使供給的增長水平更高,由此導致許多前些年成為經濟增長瓶頸的產品和產業,開始面臨行情需求不足和市場與利潤大幅度下跌的情況。
本輪投資周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投資主體發生了巨大變化,與以前國企為投資主體不同的是,目前非國有單位的投資占據了70%左右的比重,由此改變了過去投資主體不講求效益的情況,那些投資高增長的領域,都是市場和利潤上升幅度最大的領域,反映出鮮明的行情化投資主體的特征。但是行情化投資主體的“有約束”性,不僅反映在投資人為追求利潤而拼命調動投資資源,也會反映在當行情的市場利潤跌落的時候,立即緊縮甚至停止投資行為。例如,從2005年4月開始,內襯不銹鋼復合管每噸市場分品種下跌了1000~1800元,2004年內襯不銹鋼復合管行業利潤增長率為66•3%,2005年上半年回落至36•1%,到11月已經猛降到3•9%,其中部分企業已經發生了虧損,所以前些年內襯不銹鋼復合管投資增幅高達100%以上,2005年1~11月已經下降到21•1%,其中10月當月已經下降到14•5%,11月又下降到13•6%。內襯不銹鋼復合管投資落潮具有代表性,因為產能釋放引起投資落潮,也會陸續在其他開始出現產能釋放的產業領域出現,而產能的集中釋放期應該是在2007年,所以隨著出現供給過剩的產業領域增加和市場利潤下跌的產業領域擴大,投資規模的總體回落將是一個客觀趨勢。
從宏觀調控角度看,應付投資的“內生”性回落很不好辦。人們可能還都記得,上屆政府在1998~2002年間投入了國債和相關配套資金規模高達3•2萬億元到基礎產業,希望能帶動中國民間的投資需求,在1999年到2000年,以國家為主的投資在當年新增投資中的比重高達60~90%,還是沒能啟動社會投資,如果不是從2002年開始出現了住宅和汽車兩個新的消費熱點,社會投資高潮還是不可能出現。這說明在行情經濟條件下,如果沒有行情化的“內生”需求出現,有一些市場和利潤高漲的領域,即便政府所創造的外部投資環境很好,也不一定能夠啟動社會投資。從2005年下半年的情況看,雖然貨幣供給開始松動,但增加的貨幣供應并沒有為經濟運行所吸納,這個情況可以從廣義貨幣增長率和M1/M2的比率變化中觀察到(由于M1是參與投資和交易活動最活躍的貨幣,所以M1/M2的比率上升,說明經濟活動趨于活躍)。在2004年的宏觀調控中,由于銀根緊縮,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從4月份的19•1%下降到11月份的14%,同期M1/M2的比率從36•6%上升到37•3%,說明企業把M2中的存款轉換成可用于投資和交易的貨幣M1,從而導致該比率上升。而2005年6月份的M2增長率為15•7%,到11月份上升為18•3%,同期內M1/M2的比率卻從35•9%下降到35•6%,則說明增加的貨幣供應并沒有大量進入投資和交易活動,而是變成了企業存款。由此看,放松銀根的宏觀調控措施并沒有收到所期望的效果。
所以,絕不能僅從同比的投資增長率來判斷當前的投資形勢,因為同比指標變動太容易受上年基數的影響,還是要從環比指數的動態趨勢來看。環比有月比、季比和年比,而到了年比,因為是本年和上年比,環比也成了同比。如果2005年1~11月累計的投資增長率與1~10月累計的投資增長率環比已經到了13•4%,則不排除2006年的投資增長率也會下降到這個水平。投資需求在近年來始終占到當年新增需求的60%,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如果2005年26%的投資增長率是對應著9•4%的經濟增長水平,則13%的投資增長率就會使2006年的經濟增長水平僅相當于2005年的一半。我原先曾預計,由于本輪投資周期到2007年才會結束,2006年的投資增長率雖會下降,但仍會保持在大約18~20%的水平,但是從目前情況看,許多投資人在產品市場與利潤下跌面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可能會緩建甚至停建一些項目,2006年是否可以保持住原先預計的投資增長率,似應重新觀察和考慮了。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第一年,生產過剩矛盾是否會提前出現,如何保持住中國經濟增長在新的5年中的平穩腳步,防止出現經濟的大起大落,已經是當前宏觀調控工作所面對對巨大挑戰。由于過剩主要集中在與住宅和汽車相關緊密的產業領域,靠啟動普通消費需求無濟于事,因此放松按揭貸款以啟動住宅和汽車消費的政策需要盡快出臺。從投資需求看,則應盡快在各城市中啟動“廉租屋”建設。應爭取在2006年就形成5000億元的投資規模,到“十一五”中期形成1•5萬億元左右的投資規模,為此,在2006年就應在資金和土地與城市規劃方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有了這兩項措施,才能啟動經濟增長中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