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鐵礦石貿易“資質規避術”:中小企業變身離岸公司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8-12-29 4:45 Saturday
為規范鐵礦石進口秩序,有關部門正計劃進一步控制國內鐵礦石貿易商數量
在資格限制一再收緊的壓力之下,眾多原從事進口鐵礦石生意的中小貿易企業,紛紛走上了轉型之路或者開始尋找新的操作渠道。其中一些公司開始采用設立離岸公司的手段來規避門檻限制。
從賣鐵礦石轉為賣電煤,張華(化名)的公司正面臨轉型。
張華是上海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部門經理,也是董事之一。這家貿易企業,雖然員工人數不超過10人,但2004年的利潤卻接近5000萬元。
張華坦承:"賺錢主要來自于鐵礦石貿易。最高的時候,每噸鐵礦石可以賺20美金。"
張華的公司從鐵礦石貿易中撤出是被迫的。
2005年,鋼協與五礦商會通過提高門檻,將中國的鐵礦石進口商從425家一下子砍到118家,由70家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和48家貿易商組成。而張華所在公司由于沒有達到"上年鐵礦石進口數量在30萬噸以上"的標準,失去了在國內進行鐵礦石貿易的資格。
目前,業內傳出的最新消息是,為了規范鐵礦石進口秩序,以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國家有關部門正計劃出臺措施,進一步控制國內鐵礦石貿易商的數量。這意味者,更多的鐵礦石貿易商將與張華公司一樣,失去鐵礦石進口資格。
在資格限制一再收緊的壓力之下,眾多原從事進口鐵礦石生意的中小貿易企業,紛紛走上了轉型之路或者開始尋找新的操作渠道。
鐵礦石貿易商紛紛轉型
8月底,對于企業的鐵礦石進口資質問題,五礦商會提出了2005年進口鐵礦石數量達到70萬噸以上、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以上,具有港口堆場等存儲設施或國外擁有礦山投資等一系列新的標準。
"我們這些中小鐵礦石貿易商今后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過。"聽到這個消息,張華感嘆,"不過,也許早轉比晚轉好。"
轉型是痛苦的,至少剛開始是不適應的。
在轉戰電煤貿易后,張華遇到的頭號難題是運輸問題。雖然張華表示自己在江浙的諸多電廠有過硬的關系,不過對于電煤供應鏈條中最為關鍵的運輸環節,張華卻表示自己無力解決。
"我們不要坑口煤,供應方必須要自己負責運輸到電廠碼頭。"江蘇一家電力企業負責電煤采購的人士對記者說:"現在有煤的人很多,但卻很少能夠自己解決運輸問題。"
張華介紹,以前他們全公司的人都是做鐵礦石生意的,現在只留了兩個人進行鐵礦石貿易,剩下的改行做其他生意,"我和另外兩個同事組成了電煤事業部,另外還成立一個部門進行棉花的進出口"。
對于以前的好年景,張華甚是懷念,"其實我們當時離30萬噸的資質門檻就差一點點,2004年我們做了20多萬噸的生意。"
而張華的另外一些同行,則選擇進行其他商品的進出口。
在上海的臨鋼工業園區,幾個大型的油庫正在緊張進行著施工。
油庫的主人是張華的同行,張華介紹說:"他們和我一樣,也是失去了進口鐵礦石的資格,現在準備改行進行燃料油貿易。"
而張華透露,有些資金實力更大的老板,已經開始在上海之外的南通、舟山等地進行石油儲備投資,包括油庫、碼頭和煉油廠等,"我聽說,一個原來搞鐵礦石貿易的溫州老板在南通準備投資建立一個上百萬立方米的油庫。"
張華對于這樣的"大手筆"非常羨慕,但同時也保持了謹慎。
他說,油庫對資金和專業性的要求都比較高,同時石油來源也是一大問題。"南通這個地方沒有深水港區,不適合停泊30萬噸的原油油輪和6萬噸的成品油輪。不過如果這家企業做油庫,很可能是商業用途,比如與其他石油貿易公司或制造公司聯手,將油庫出租或者轉賣給對方。"
離岸公司規避資質門檻
賺錢的生意不能再做了,張華很不甘心,但對于未來,他仍然不失信心。張華表示,"我們是民營公司,很靈活。"
張華所在的公司,現在雖然只有兩個人從事鐵礦石生意,但今年上半年,還是累計做了近10萬噸的鐵礦石生意。
進口資格已經被取消,這10萬噸生意是如何做成的呢?對此,張華嘿嘿一笑,他說:"雖然我們沒有資質,但是我們依然有辦法繼續做鐵礦石生意。"
張華的秘密就在于設立"離岸公司"。
雖然張華所在的公司成立不過4年,做鐵礦石生意不超過3年,但在這段時間里,還是累積下幾家"忠誠客戶"。"因為以前大家的合作都比較滿意,這些客戶認可我們,比較放心。"
如果白白放棄這些客戶,是一筆不小的損失。于是,張華所在的公司于2005年下半年在新加坡注冊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進行鐵礦石貿易,主要就是為這幾家客戶供貨。
張華以前主要是從印度進口現貨礦,在印度鐵礦石供應上有一些穩定的渠道,新加坡公司從印度拿到這批鐵礦石,然后委托國內有進口資質的企業倒一下手,也就是辦一下進口手續,然后再送到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手里。
不過這個過程辦下來,成本自然是增加了,手續費要占到總金額的1%。張華介紹,這個費用在去年來看并不算高,因為去年的時候我們每噸鐵礦石能賺10美元左右,扣除手續費,每噸還是能賺8美元左右。
但現在不行了,張華感嘆,從7月份以來,鐵礦石的價格一直在下滑,而且國內的鐵礦石供應也在增加,現在每噸平均只能賺2到3個美元,再扣除手續費,基本上不賺錢。
記者了解到,同張華的公司一樣,在海外設立離岸公司,從事鐵礦石貿易的企業并不算少,地點以香港和新加坡居多。而讓張華覺得不甘心的是,那些符合資質標準的企業,就這樣倒一下手,就可以賺到一大筆手續費。
張華透露了他的一項新打算:"我們準備搬家,從陸家嘴的花旗銀行大廈搬出來,租金太貴了。"對于同張華一樣的眾多中小貿易商來說,現在是最艱難的時刻,雖然他們對于渡過危機依然存有信心。(21世紀經濟報道)
在資格限制一再收緊的壓力之下,眾多原從事進口鐵礦石生意的中小貿易企業,紛紛走上了轉型之路或者開始尋找新的操作渠道。其中一些公司開始采用設立離岸公司的手段來規避門檻限制。
從賣鐵礦石轉為賣電煤,張華(化名)的公司正面臨轉型。
張華是上海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部門經理,也是董事之一。這家貿易企業,雖然員工人數不超過10人,但2004年的利潤卻接近5000萬元。
張華坦承:"賺錢主要來自于鐵礦石貿易。最高的時候,每噸鐵礦石可以賺20美金。"
張華的公司從鐵礦石貿易中撤出是被迫的。
2005年,鋼協與五礦商會通過提高門檻,將中國的鐵礦石進口商從425家一下子砍到118家,由70家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和48家貿易商組成。而張華所在公司由于沒有達到"上年鐵礦石進口數量在30萬噸以上"的標準,失去了在國內進行鐵礦石貿易的資格。
目前,業內傳出的最新消息是,為了規范鐵礦石進口秩序,以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國家有關部門正計劃出臺措施,進一步控制國內鐵礦石貿易商的數量。這意味者,更多的鐵礦石貿易商將與張華公司一樣,失去鐵礦石進口資格。
在資格限制一再收緊的壓力之下,眾多原從事進口鐵礦石生意的中小貿易企業,紛紛走上了轉型之路或者開始尋找新的操作渠道。
鐵礦石貿易商紛紛轉型
8月底,對于企業的鐵礦石進口資質問題,五礦商會提出了2005年進口鐵礦石數量達到70萬噸以上、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以上,具有港口堆場等存儲設施或國外擁有礦山投資等一系列新的標準。
"我們這些中小鐵礦石貿易商今后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過。"聽到這個消息,張華感嘆,"不過,也許早轉比晚轉好。"
轉型是痛苦的,至少剛開始是不適應的。
在轉戰電煤貿易后,張華遇到的頭號難題是運輸問題。雖然張華表示自己在江浙的諸多電廠有過硬的關系,不過對于電煤供應鏈條中最為關鍵的運輸環節,張華卻表示自己無力解決。
"我們不要坑口煤,供應方必須要自己負責運輸到電廠碼頭。"江蘇一家電力企業負責電煤采購的人士對記者說:"現在有煤的人很多,但卻很少能夠自己解決運輸問題。"
張華介紹,以前他們全公司的人都是做鐵礦石生意的,現在只留了兩個人進行鐵礦石貿易,剩下的改行做其他生意,"我和另外兩個同事組成了電煤事業部,另外還成立一個部門進行棉花的進出口"。
對于以前的好年景,張華甚是懷念,"其實我們當時離30萬噸的資質門檻就差一點點,2004年我們做了20多萬噸的生意。"
而張華的另外一些同行,則選擇進行其他商品的進出口。
在上海的臨鋼工業園區,幾個大型的油庫正在緊張進行著施工。
油庫的主人是張華的同行,張華介紹說:"他們和我一樣,也是失去了進口鐵礦石的資格,現在準備改行進行燃料油貿易。"
而張華透露,有些資金實力更大的老板,已經開始在上海之外的南通、舟山等地進行石油儲備投資,包括油庫、碼頭和煉油廠等,"我聽說,一個原來搞鐵礦石貿易的溫州老板在南通準備投資建立一個上百萬立方米的油庫。"
張華對于這樣的"大手筆"非常羨慕,但同時也保持了謹慎。
他說,油庫對資金和專業性的要求都比較高,同時石油來源也是一大問題。"南通這個地方沒有深水港區,不適合停泊30萬噸的原油油輪和6萬噸的成品油輪。不過如果這家企業做油庫,很可能是商業用途,比如與其他石油貿易公司或制造公司聯手,將油庫出租或者轉賣給對方。"
離岸公司規避資質門檻
賺錢的生意不能再做了,張華很不甘心,但對于未來,他仍然不失信心。張華表示,"我們是民營公司,很靈活。"
張華所在的公司,現在雖然只有兩個人從事鐵礦石生意,但今年上半年,還是累計做了近10萬噸的鐵礦石生意。
進口資格已經被取消,這10萬噸生意是如何做成的呢?對此,張華嘿嘿一笑,他說:"雖然我們沒有資質,但是我們依然有辦法繼續做鐵礦石生意。"
張華的秘密就在于設立"離岸公司"。
雖然張華所在的公司成立不過4年,做鐵礦石生意不超過3年,但在這段時間里,還是累積下幾家"忠誠客戶"。"因為以前大家的合作都比較滿意,這些客戶認可我們,比較放心。"
如果白白放棄這些客戶,是一筆不小的損失。于是,張華所在的公司于2005年下半年在新加坡注冊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進行鐵礦石貿易,主要就是為這幾家客戶供貨。
張華以前主要是從印度進口現貨礦,在印度鐵礦石供應上有一些穩定的渠道,新加坡公司從印度拿到這批鐵礦石,然后委托國內有進口資質的企業倒一下手,也就是辦一下進口手續,然后再送到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手里。
不過這個過程辦下來,成本自然是增加了,手續費要占到總金額的1%。張華介紹,這個費用在去年來看并不算高,因為去年的時候我們每噸鐵礦石能賺10美元左右,扣除手續費,每噸還是能賺8美元左右。
但現在不行了,張華感嘆,從7月份以來,鐵礦石的價格一直在下滑,而且國內的鐵礦石供應也在增加,現在每噸平均只能賺2到3個美元,再扣除手續費,基本上不賺錢。
記者了解到,同張華的公司一樣,在海外設立離岸公司,從事鐵礦石貿易的企業并不算少,地點以香港和新加坡居多。而讓張華覺得不甘心的是,那些符合資質標準的企業,就這樣倒一下手,就可以賺到一大筆手續費。
張華透露了他的一項新打算:"我們準備搬家,從陸家嘴的花旗銀行大廈搬出來,租金太貴了。"對于同張華一樣的眾多中小貿易商來說,現在是最艱難的時刻,雖然他們對于渡過危機依然存有信心。(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