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鐵礦石漲價對中國的警示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7-11-2 5:36 Thursday
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缺乏對鐵礦石的勘探和戰略儲備的重視。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在短期是供求的失衡,在長期則是發展戰略的失當。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發展戰略的失當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中國冶金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新創痛心疾首:沒想到在掙扎了半年、經過六輪談判后,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接受了價格超過價值幾倍的原材料——鐵礦石19%的漲價。至此,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在“擁有了話語權”的虛話中實實在在地又一次落空了。對此,我們也許更應該反思我們自己的國家戰略。
失誤換回的無奈
“從鐵礦石到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到工業經濟再到國家經濟,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國家經濟如何發展,國家需要多少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又需要多少鐵礦石支持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的發展,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詳細的戰略和戰術。”《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者之一,中國冶金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新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顯得很無奈:“我們走向世界,卻沒有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李新創把這次中國經濟所經歷的“成長中的煩惱”歸咎于三點失誤。
首先是管理層的思路。全球鐵礦石價格連續5年高速增長,尤其是今年的漲價更是不可思議。談判之初,各路專家、媒體都認為2006年的價格根本就不應該漲,因為雖然我們的需求在增長,但是,全球鐵礦石的供應能力增加得更快。然而,在談判的后期,中國鋼產量、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價格和鐵礦石進口量都出現了預料之外的大幅上升,給談判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這說明我們對未來的判斷有失誤。決策層對經濟增長沒有準確的把握,對經濟的需求沒有準確的判斷,造成自己的原材料沒有辦法滿足需求。”李新創認為最糟糕的是,之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說服人家,是因為我們沒有形成一個合力,“人家是拳頭,我們是巴掌。”
所謂的拳頭,全球鐵礦石70%-80%的份額控制在三個公司手中;而這三個賣家面對的是猶如散沙的100多個有進出口礦業務權利的中國企業,“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擁有一個龐大的數字,即便我們占了40%的份額,但攤下來每個企業只有百分之幾,怎么可能有說服力?怎么可能形成合力?”
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亂象叢生的現狀,決定著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散沙一片,難以用一個聲音說話。2004年,我國排名前15家企業鋼產量僅占我國總產量的45%,而日本前5家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的鋼產量占全日本鋼產量的75%,歐盟6家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鋼產量占歐盟整個鋼產量的74%,韓國僅浦項一個企業就占據了韓國65%的份額,而法國的阿賽洛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公司幾乎囊括了法國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生產。日本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在鐵礦石談判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原因就在于其大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實力雄厚,更容易團結一致、協調對外。
“如果中國只有幾個企業來控制鐵礦石的談判、貿易,那就不是這個局面了。”
第二點是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沒有真正地“走出去”。李新創認為,吃一塹長一智,一定要走出去。像日本通過參股或控股國外礦山來沖抵漲價損失。我們起碼控制國外資源50%-60%以上,才能有真正的話語權。“否則只有聽別人的。”
有專家總結說,雖然中國接受19%的漲價,但是這次談判已經把“中國因素”考慮進去了,為今后的談判打下了伏筆。然而這些虛的“中國因素”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貿易價格實實在在的上漲。李新創說,“如果明年的進口量達到5億噸,如果我們的控制權不到3億噸,話語權就無從談起。”
現在看來最重要的是采取切實有力措施,鼓勵中國有實力的投資公司和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到發展中國家合作開發鐵礦資源,建設一流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使自有進口礦占有相當的比例,逐步形成國際開發,市場進口和國產礦石比例協調的鐵礦石多元化供應渠道。
第三點就是我們沒有一個扎扎實實的“戰略”。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在短期是供求的失衡,在長期則是發展戰略的失當。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發展戰略的失當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
此次鐵礦石價格談判,在對世界市場的供需分析與預測上,外方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做研究,做準備。而我們有關機構的預測數據與現實差距太大,直接導致了談判的被動。“由此看出,從上到下都沒有重視我國的戰略研究。這是貨真價實的價格談判,我們哪個公司、企業做研究了?政府又有哪個部門重視研究了?”李新創說,國外礦業公司為什么重視研究,因為他們是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家,而我們沒有真正的企業家,是政府保護下的大管家!也有專家尖銳指出: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缺乏對鐵礦石的勘探和戰略儲備的重視,有些人甚至宣傳靠外國鐵礦石就可以解決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業的需求。事實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說,鐵礦石作為最重要的工業糧食,完全依賴國外,將給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巨大危害。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生產國、消費國、進口國和鐵礦石進口國的中國,占據43%的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量,卻依然沒有把話語權轉化為最終的定價權。甚至三大鐵礦石巨頭抓住了歐洲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更多使用球團礦的特點,率先與他們達成鐵礦石漲價19%、球團礦降價3%的協議,而中國需要的球團礦只占進口量的10%,更使中國陷入了被動。去年的71.5%鐵礦石價格漲幅,已經使中國多付出397億元,今年接受19%的鐵礦石價格漲幅,中國又將為此付出100多億元的新增成本。然而卻有一種聲音傳來———漲價對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的實際影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并且以所謂海運費下降,人民幣升值態勢,巴西、澳大利亞本幣以及美元的貶值趨勢,來抵消19%的漲價。難道漲價沒有使中國蒙受損失嗎?明眼人都能明白,此番理論自有“事實支撐”———所有的損失最后不都轉嫁給了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利益是絕對不受利益集團重視的。事實上,鐵礦石的漲價與國內投機商的炒作有很大關系。從去年開始,一些投機商就在港口積壓數千萬噸鐵礦石的情況下,大肆宣揚鐵礦石短缺和漲價,因為他們在漲價中同樣有巨大的利益,對這些投機商必須嚴厲打擊。否則,在中國難以向國際市場傳遞正確需求信號的情況下,外國供貨商的漲價只會愈演愈烈。
審視中國能力
由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工業對進口礦的依存度為53.3%,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的波動必將直接左右我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的經濟效益情況。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要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這沒問題。但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一些事關國民經濟安全的能源原材料物資,如果過分依賴國際市場,恐怕是要出大問題的。正如糧食安全,中國可以依賴國際糧食市場的觀點,在今天恐怕沒多少人相信了。而能源原材料是工業的“糧食”。這種糧食一旦“斷頓”,其后果同樣不堪設想。一些發達國家盡管是國際市場的主角,但對戰略物資也是不敢掉以輕心的,總會以經濟甚至政治軍事手段爭奪重要資源。
由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十五”之前,國家并沒有重視建設鐵礦石項目,原因是當時鐵礦石價格低,相對投入成本確實比較高,加上稅收負擔重,當時不啻以金煉銀,采礦不如買礦成為主流。如今,進口鐵礦石價格連續瘋狂高漲,自采被視為“以金煉銀”的理論還成立嗎?對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而言,進口成本高還是自采成本高?
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高級工程師劉耀東認為,市場對我國鐵礦石進口依賴度有高估之嫌。他通過分析10年來我國鐵礦石生產、進口、規模、集中度等指標,劃分了我國鐵礦石進口的五個階段,認為我國對于進口鐵礦石的依賴程度有所高估,同時國內鐵礦石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將為未來我國爭取對鐵礦石的國際市場定價權提供可靠依據。
而最新的數據似乎佐證了劉耀東的觀點。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表明,2006年3月份中國國內原礦產量達4556.1萬噸,同比增長42.4%。預計全年鐵礦石產量將達到5.4億噸左右,增產1.2億噸。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會長鄒健對我國鐵礦開發也持樂觀態度。國內鐵礦在開發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在原有鐵礦加大產量的基礎上,今年又有四處年產500萬噸鐵礦石的建設項目建成投產,另有兩處600到700萬噸采選項目正在建設中;此外還有一批500萬到1000萬噸采選項目礦山正在進行建設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
據統計,在中國已探明的鐵礦石產地中,儲量大于10億噸的超大型礦10處,儲量1億—10億噸的大型礦99處、0.1億—1億噸的中型鐵礦500處、0.01億—0.1億噸的小型礦837處。“雖然中國東部地區鐵礦資源狀況已經基本清楚,在淺部找到新的大型鐵礦已不大可能”,鄒健說,“在老區深部及其外圍尋找一些中小型,甚至大型礦體還有希望。”中國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勘查評價程度相對較低,未查明的鐵礦資源量320億噸。估計全國未查明的鐵礦資源量在1000億噸以上。有專家指出,這個結果是在中國相當長一段時期放松勘探力度的情況下造成的,中國鐵礦資源的潛力實際上應該更大。
現在,國內大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國內。武鋼相關負責人說,現在生產同樣數量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所用的鐵礦石成本,用國內鐵礦石可比用國外鐵礦石少近1/3。鄒健認為,今年我國的鐵礦會有大發展,至少增加25%%以上。“盡管我們貧多富少,但是貧礦選出來就是富礦,況且我們國家赤鐵礦的選礦技術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經濟的發展受資源的制約是不爭的事實。科學發展我國礦業,合理利用礦業資源,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核心在于科技的進步。多年來國內在磁鐵礦選礦技術、赤鐵礦選礦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如各種弱磁場磁選設備及反浮選工藝在鐵精礦提質降質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貧鐵礦資源利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在提高入磨鐵礦石品位的同時提高了貧礦資源的利用率。比如,500萬噸礦石按以前選礦水平,只能生產190萬噸鐵精礦粉,回收率只有70%。如果把我國自主創新并已在高純單一稀土分離工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的“串級萃取理論”應用到選礦中,回收率可以提高到90%,鐵精礦產量可提高25%,800萬噸礦石可頂1000萬噸,成本自然節省一部分。
但是,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邵厥年介紹說,這些已探明的鐵礦石產地有許多存在無序開采的問題,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的現象普遍存在。小礦山絕大多數是鄉鎮集體、民營和個體采礦,資金投入少,裝備簡陋,而且缺少技術管理人員,沒有礦山設計和開采方案,更沒有環境保護措施,多數是見礦就挖,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造成了鐵礦石資源的極大浪費。
鄒健也認為,之所以導致“中國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是我們自己的資源沒有利用好、規劃好。整頓小、散、差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隨著我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工業自身的結構調整,以及過高的鐵礦石價格對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產生的擠壓作用,國際市場必將迎來鐵礦石價格的理性回歸。
由此可見,加強自己能源和原料的開發,不僅有對外的經濟安全意義,也有對內的經濟安全意義。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頭腦一定要清醒,不要將企業或集團利益混同于國家利益。
利益的陰謀
國際鐵礦石巨頭們堅持漲價的一張王牌就是“中國需求大得很”。中國鐵礦砂及精礦進口量談判期間大幅度增長,主要是進口企業的非理性和投機心態所致,并不反映中國國內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的真實需求。這種需求旺盛的假象,也是攥在人家手中的砝碼。
其實近年來,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需求的增量主要在中國。一方面,由于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工業2005年下半年以來已經出現總體產能過剩、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使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生產增長放緩,造成對鐵礦石需求增長減緩;另一方面,在近幾年礦價不斷上漲和高額盈利的驅動下,全球鐵礦石產業的產能迅速擴大,因此,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供需關系實際上是平衡的。
然而,利益的陰謀昭然若揭。不斷地進口,無疑是貿易商的私利陰謀。李新創認為,資源緊張也存在100%的炒作。曾有媒體報道,寶鋼有關負責人暗示,礦山和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是供需關系,在市場經濟中,供需關系決定價格是客觀規律。而寶鋼是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業對外談判代表,此言一出引發業內震動。供需關系決定價格是沒錯的,但是要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供需。據聯合金屬統計,至6月16日,國內主要港口鐵礦石港庫存量達到4355.7萬噸的高水平,許多港口庫存量已經接近該港口總庫存容量。由此看來,鐵礦資源并不緊張。依賴進口,就為炒家提供了興風作浪的機會。像這種被少數利益集團不顧國家利益而炒作起來的“緊缺”,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
鐵礦石進口不僅考驗了個人利益、集團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各界應該更為理性地認識到,鐵礦石談判也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國儲銅事件、人民幣升值壓力、對華反傾銷案件的激增等都可以看出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警惕和戒心。也許一塊鐵礦石提醒了政策制定者應該注意到中國經濟戰略中的弊病。(中國宏觀經濟網)
失誤換回的無奈
“從鐵礦石到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到工業經濟再到國家經濟,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國家經濟如何發展,國家需要多少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又需要多少鐵礦石支持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的發展,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詳細的戰略和戰術。”《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者之一,中國冶金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新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顯得很無奈:“我們走向世界,卻沒有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李新創把這次中國經濟所經歷的“成長中的煩惱”歸咎于三點失誤。
首先是管理層的思路。全球鐵礦石價格連續5年高速增長,尤其是今年的漲價更是不可思議。談判之初,各路專家、媒體都認為2006年的價格根本就不應該漲,因為雖然我們的需求在增長,但是,全球鐵礦石的供應能力增加得更快。然而,在談判的后期,中國鋼產量、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價格和鐵礦石進口量都出現了預料之外的大幅上升,給談判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這說明我們對未來的判斷有失誤。決策層對經濟增長沒有準確的把握,對經濟的需求沒有準確的判斷,造成自己的原材料沒有辦法滿足需求。”李新創認為最糟糕的是,之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說服人家,是因為我們沒有形成一個合力,“人家是拳頭,我們是巴掌。”
所謂的拳頭,全球鐵礦石70%-80%的份額控制在三個公司手中;而這三個賣家面對的是猶如散沙的100多個有進出口礦業務權利的中國企業,“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擁有一個龐大的數字,即便我們占了40%的份額,但攤下來每個企業只有百分之幾,怎么可能有說服力?怎么可能形成合力?”
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亂象叢生的現狀,決定著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散沙一片,難以用一個聲音說話。2004年,我國排名前15家企業鋼產量僅占我國總產量的45%,而日本前5家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的鋼產量占全日本鋼產量的75%,歐盟6家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鋼產量占歐盟整個鋼產量的74%,韓國僅浦項一個企業就占據了韓國65%的份額,而法國的阿賽洛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公司幾乎囊括了法國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生產。日本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在鐵礦石談判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原因就在于其大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實力雄厚,更容易團結一致、協調對外。
“如果中國只有幾個企業來控制鐵礦石的談判、貿易,那就不是這個局面了。”
第二點是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沒有真正地“走出去”。李新創認為,吃一塹長一智,一定要走出去。像日本通過參股或控股國外礦山來沖抵漲價損失。我們起碼控制國外資源50%-60%以上,才能有真正的話語權。“否則只有聽別人的。”
有專家總結說,雖然中國接受19%的漲價,但是這次談判已經把“中國因素”考慮進去了,為今后的談判打下了伏筆。然而這些虛的“中國因素”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貿易價格實實在在的上漲。李新創說,“如果明年的進口量達到5億噸,如果我們的控制權不到3億噸,話語權就無從談起。”
現在看來最重要的是采取切實有力措施,鼓勵中國有實力的投資公司和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到發展中國家合作開發鐵礦資源,建設一流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使自有進口礦占有相當的比例,逐步形成國際開發,市場進口和國產礦石比例協調的鐵礦石多元化供應渠道。
第三點就是我們沒有一個扎扎實實的“戰略”。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在短期是供求的失衡,在長期則是發展戰略的失當。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發展戰略的失當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
此次鐵礦石價格談判,在對世界市場的供需分析與預測上,外方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做研究,做準備。而我們有關機構的預測數據與現實差距太大,直接導致了談判的被動。“由此看出,從上到下都沒有重視我國的戰略研究。這是貨真價實的價格談判,我們哪個公司、企業做研究了?政府又有哪個部門重視研究了?”李新創說,國外礦業公司為什么重視研究,因為他們是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家,而我們沒有真正的企業家,是政府保護下的大管家!也有專家尖銳指出: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缺乏對鐵礦石的勘探和戰略儲備的重視,有些人甚至宣傳靠外國鐵礦石就可以解決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業的需求。事實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說,鐵礦石作為最重要的工業糧食,完全依賴國外,將給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巨大危害。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生產國、消費國、進口國和鐵礦石進口國的中國,占據43%的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量,卻依然沒有把話語權轉化為最終的定價權。甚至三大鐵礦石巨頭抓住了歐洲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更多使用球團礦的特點,率先與他們達成鐵礦石漲價19%、球團礦降價3%的協議,而中國需要的球團礦只占進口量的10%,更使中國陷入了被動。去年的71.5%鐵礦石價格漲幅,已經使中國多付出397億元,今年接受19%的鐵礦石價格漲幅,中國又將為此付出100多億元的新增成本。然而卻有一種聲音傳來———漲價對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的實際影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并且以所謂海運費下降,人民幣升值態勢,巴西、澳大利亞本幣以及美元的貶值趨勢,來抵消19%的漲價。難道漲價沒有使中國蒙受損失嗎?明眼人都能明白,此番理論自有“事實支撐”———所有的損失最后不都轉嫁給了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利益是絕對不受利益集團重視的。事實上,鐵礦石的漲價與國內投機商的炒作有很大關系。從去年開始,一些投機商就在港口積壓數千萬噸鐵礦石的情況下,大肆宣揚鐵礦石短缺和漲價,因為他們在漲價中同樣有巨大的利益,對這些投機商必須嚴厲打擊。否則,在中國難以向國際市場傳遞正確需求信號的情況下,外國供貨商的漲價只會愈演愈烈。
審視中國能力
由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工業對進口礦的依存度為53.3%,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的波動必將直接左右我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的經濟效益情況。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要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這沒問題。但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一些事關國民經濟安全的能源原材料物資,如果過分依賴國際市場,恐怕是要出大問題的。正如糧食安全,中國可以依賴國際糧食市場的觀點,在今天恐怕沒多少人相信了。而能源原材料是工業的“糧食”。這種糧食一旦“斷頓”,其后果同樣不堪設想。一些發達國家盡管是國際市場的主角,但對戰略物資也是不敢掉以輕心的,總會以經濟甚至政治軍事手段爭奪重要資源。
由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十五”之前,國家并沒有重視建設鐵礦石項目,原因是當時鐵礦石價格低,相對投入成本確實比較高,加上稅收負擔重,當時不啻以金煉銀,采礦不如買礦成為主流。如今,進口鐵礦石價格連續瘋狂高漲,自采被視為“以金煉銀”的理論還成立嗎?對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而言,進口成本高還是自采成本高?
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高級工程師劉耀東認為,市場對我國鐵礦石進口依賴度有高估之嫌。他通過分析10年來我國鐵礦石生產、進口、規模、集中度等指標,劃分了我國鐵礦石進口的五個階段,認為我國對于進口鐵礦石的依賴程度有所高估,同時國內鐵礦石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將為未來我國爭取對鐵礦石的國際市場定價權提供可靠依據。
而最新的數據似乎佐證了劉耀東的觀點。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表明,2006年3月份中國國內原礦產量達4556.1萬噸,同比增長42.4%。預計全年鐵礦石產量將達到5.4億噸左右,增產1.2億噸。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會長鄒健對我國鐵礦開發也持樂觀態度。國內鐵礦在開發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在原有鐵礦加大產量的基礎上,今年又有四處年產500萬噸鐵礦石的建設項目建成投產,另有兩處600到700萬噸采選項目正在建設中;此外還有一批500萬到1000萬噸采選項目礦山正在進行建設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
據統計,在中國已探明的鐵礦石產地中,儲量大于10億噸的超大型礦10處,儲量1億—10億噸的大型礦99處、0.1億—1億噸的中型鐵礦500處、0.01億—0.1億噸的小型礦837處。“雖然中國東部地區鐵礦資源狀況已經基本清楚,在淺部找到新的大型鐵礦已不大可能”,鄒健說,“在老區深部及其外圍尋找一些中小型,甚至大型礦體還有希望。”中國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勘查評價程度相對較低,未查明的鐵礦資源量320億噸。估計全國未查明的鐵礦資源量在1000億噸以上。有專家指出,這個結果是在中國相當長一段時期放松勘探力度的情況下造成的,中國鐵礦資源的潛力實際上應該更大。
現在,國內大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國內。武鋼相關負責人說,現在生產同樣數量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所用的鐵礦石成本,用國內鐵礦石可比用國外鐵礦石少近1/3。鄒健認為,今年我國的鐵礦會有大發展,至少增加25%%以上。“盡管我們貧多富少,但是貧礦選出來就是富礦,況且我們國家赤鐵礦的選礦技術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經濟的發展受資源的制約是不爭的事實。科學發展我國礦業,合理利用礦業資源,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核心在于科技的進步。多年來國內在磁鐵礦選礦技術、赤鐵礦選礦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如各種弱磁場磁選設備及反浮選工藝在鐵精礦提質降質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貧鐵礦資源利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在提高入磨鐵礦石品位的同時提高了貧礦資源的利用率。比如,500萬噸礦石按以前選礦水平,只能生產190萬噸鐵精礦粉,回收率只有70%。如果把我國自主創新并已在高純單一稀土分離工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的“串級萃取理論”應用到選礦中,回收率可以提高到90%,鐵精礦產量可提高25%,800萬噸礦石可頂1000萬噸,成本自然節省一部分。
但是,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司長邵厥年介紹說,這些已探明的鐵礦石產地有許多存在無序開采的問題,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的現象普遍存在。小礦山絕大多數是鄉鎮集體、民營和個體采礦,資金投入少,裝備簡陋,而且缺少技術管理人員,沒有礦山設計和開采方案,更沒有環境保護措施,多數是見礦就挖,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造成了鐵礦石資源的極大浪費。
鄒健也認為,之所以導致“中國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是我們自己的資源沒有利用好、規劃好。整頓小、散、差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隨著我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工業自身的結構調整,以及過高的鐵礦石價格對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企業產生的擠壓作用,國際市場必將迎來鐵礦石價格的理性回歸。
由此可見,加強自己能源和原料的開發,不僅有對外的經濟安全意義,也有對內的經濟安全意義。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頭腦一定要清醒,不要將企業或集團利益混同于國家利益。
利益的陰謀
國際鐵礦石巨頭們堅持漲價的一張王牌就是“中國需求大得很”。中國鐵礦砂及精礦進口量談判期間大幅度增長,主要是進口企業的非理性和投機心態所致,并不反映中國國內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的真實需求。這種需求旺盛的假象,也是攥在人家手中的砝碼。
其實近年來,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需求的增量主要在中國。一方面,由于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工業2005年下半年以來已經出現總體產能過剩、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使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生產增長放緩,造成對鐵礦石需求增長減緩;另一方面,在近幾年礦價不斷上漲和高額盈利的驅動下,全球鐵礦石產業的產能迅速擴大,因此,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供需關系實際上是平衡的。
然而,利益的陰謀昭然若揭。不斷地進口,無疑是貿易商的私利陰謀。李新創認為,資源緊張也存在100%的炒作。曾有媒體報道,寶鋼有關負責人暗示,礦山和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是供需關系,在市場經濟中,供需關系決定價格是客觀規律。而寶鋼是中國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業對外談判代表,此言一出引發業內震動。供需關系決定價格是沒錯的,但是要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供需。據聯合金屬統計,至6月16日,國內主要港口鐵礦石港庫存量達到4355.7萬噸的高水平,許多港口庫存量已經接近該港口總庫存容量。由此看來,鐵礦資源并不緊張。依賴進口,就為炒家提供了興風作浪的機會。像這種被少數利益集團不顧國家利益而炒作起來的“緊缺”,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
鐵礦石進口不僅考驗了個人利益、集團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各界應該更為理性地認識到,鐵礦石談判也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國儲銅事件、人民幣升值壓力、對華反傾銷案件的激增等都可以看出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警惕和戒心。也許一塊鐵礦石提醒了政策制定者應該注意到中國經濟戰略中的弊病。(中國宏觀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