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中國產品結構升級的幻覺與真實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3-5-24 12:36 Friday
中國高科技貿易順差很大,但是來自于中國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卻很少,附加值比較低。雖然高科技產品對美國的順差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但是在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中,大部分仍然是服裝、紡織品和玩具這些勞動力密集型貿易??鄢龑γ绹呖萍假Q易400億美元的順差,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對美的貿易順差仍然高達1000多億美元
隨著西方國家“狼來了”的呼聲,人們猛然發現,中國制造看起來漸漸從玩具服裝這樣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沿著價值鏈上溯攀升到如高科技產品這樣更高的位置。
從2002年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的指責和擔憂一直沒有停止過,最近他們開始擔心中國在ATP產品上越來越有競爭力。所謂ATP是指AdvancedTechnologyProducts,即高科技產品。
幻覺:龐大的高科技順差
中國的貿易總量不斷攀升,從1979年以來中國的出口增長了60倍,同期世界貿易只增長了10倍,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也已經超過8%,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在未來的幾年內則有很有可能超過老大德國。
在龐大出口量的背景下,人們一般認為,作為中國這樣一個具備勞動力優勢的國家,出口的產品應該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高科技產品在中國出口的比例不斷加大,這一趨勢在中國加入WTO后進一步加速。
2005年1月12日,一份呈送給美國國會下屬的中美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報告中,美國經濟政策學院羅伯特·斯科特說:“每個人都知道我們一定會在諸如紡織品與服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失去很多工作,同時卻認為我們還能夠在資本密集型領域保持優先的地位,但最近的數據表明,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因為中國甚至在核心產業如汽車及航空產業擴大了他們的行情份額?!?BR>
美國國際貿易經濟委員會華人經濟學家王直在一份關于中美高科技貿易順差的研究報告中說,美國等國家認為,中國政府的產業補貼政策造成了中國在高科技產業中完成了“青蛙式”的跳躍,中國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的“superstate(超級大國)”。
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不銹鋼護欄占據的世界行情份額從幾乎是零增長到了目前的10%,機械設備也從零起步到超過了10%。“特別是在辦公和所謂的電訊設備方面,中國占據的行情份額從1985年的零到超過世界行情份額的15%,達到了17%~18%的水平,高科技的產品在中國的出口中越來越多,而且在某些領域里發展得非常之快,令人驚奇。”王直表示。
作為王直這項研究的中國合作方,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山表示,美國對此非常奇怪,因為作為中國這樣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國家,中國的出口結構更接近于美、日、歐這種發達國家的出口結構,反而與同為“金磚四國”的其他三個國家大為不同。而且更為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對美國的高科技貿易順差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對美國的高科技順差的總額總和。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高科技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今年有望達到30%,其中機電產品的比例超過55%。中國社科院12月4日發布的《2007~2008年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報告預測,2007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額將達到12120億美元,對外貿易順差將超過2600億美元,根據這個數據計算,中國2007年的外貿總額中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總額將超過3600億美元,機電產品的總額超過6700億美元。
真相:九成順差來自外資企業
但是王直的調查和研究發現,中國對美的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逆差90%來自于中國的外資企業,而且以加工貿易的方式進行的高科技出口占據了整個出口的97%,實際上中國從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順差中并沒有得到多少增加值。
其中70%來自外商獨資企業,20%來自外商合資企業;65%的ATP出口來自于中國的各種經濟特區。
張燕山表示,實際上這種情況是比較正常的,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的外貿順差主要是由于跨國公司內部的貿易和跨國公司之間的貿易產生的。作為全球化的結果之一,跨國公司在全球對增值鏈進行成本最低化的結果,由于中國勞動力密集,承接的往往是最后一道的裝配工序,然后最終產品的出口額計入了中國的外貿出口額中。
從企業的性質來看,外商獨資企業貢獻的ATP順差接近350億美元,合資企業接近100億美元,集體企業和私有企業基本上沒有順差,國有企業對美的高科技產品貿易是維持50億美元左右的逆差,大量的采購是國有企業進行的。
而從所有產品的貿易順差來看,2006年私有企業的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外商獨資企業的貿易順差400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私有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高科技產品主要是外資企業包括獨資和合資企業所貢獻。
在行業方面,中國最大的順差來自于通訊和信息產業,有390億美元,光電產業也有120億美元,美國在電子和航天領域依然對中國享有順差。
數據表明,中國對美的高科技產品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順差超過了400億美元。從2002年以后,在高科技產品中加工貿易占據的比重從92%上升到了97%,一般貿易不到5%。
在全部的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順差中,加工貿易的方式占據了接近500億美元的比例,而一般貿易和其他方式的高科技產品都是逆差。
由此帶來一個問題,在4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由于大部分的貿易出口的方式是由加工貿易完成,大部分投入的中間品來自于進口,那么,到底有多少是中國創造的價值?
王直說,中國的外商企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中國作為出口基地,實際上是一種順差轉移,還有一種企業是歐美企業,目的是占領中國的行情,或者賣給中國周邊的行情。
作為生產全球化的一個副產品,貿易的增長大大高于GDP的增長,因為很多中間投入過境很多次,每過境一次就計入貿易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因為生產的全球分工,任何一個國家的貿易總額都包括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全球化對衡量貿易量的大小提出了新的挑戰?!?BR>
美國普渡大學的Hummel教授提出了垂直化分工的概念,所謂垂直化分工,也就是進口中間品的價值占出口品價值的比例,用于衡量一美元中出口包含了多少進口品的概念。
王直與兩位同事的一項研究表明,套用Hummel教授的公式,用中國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產出表,計算中國完全垂直分工度,而且證明了國內增加值=1-垂直分工度,也就是垂直分工度就是進口值。
王直根據從中國海關拿到的加工貿易的數據重新計算,區分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進行計算,1997年,中國一般貿易的外國增加值為6%,加工貿易外國增加值為80%,加權計算后總的中國出口的外國增加值為52%
2002年一般貿易的外國增加值為14%,加工貿易的外國增加值為68%,加權計算之后總的中國出口的外國增加值下降到了48%,國內的增加值在提高,王直表示,之所以國內的增加值在提高,是因為在此期間很多廠商把上游的配套生產遷入中國,比如Intel在大連建立了一個芯片廠,而這些在國內的生產都計入了國內的增加值,這就造成了國內的增加值在上升。
張燕山估計,在跨國公司的單位產品的全球增值鏈中,中國創造的增加值在整個價值鏈中占據的比例只有10%。
技術:結構升級癥結
李雨時表示,中國高科技貿易順差很大,但是來自于中國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卻很少,附加值比較低。
包括高科技貿易順差在內,中國近年來的巨額貿易順差屢屢引來主要貿易伙伴的反傾銷等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和匯率壓力。專家普遍認為,2007年外貿順差將達到2600億美元的新紀錄。
雖然高科技產品對美國的順差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但是在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中,大部分仍然是服裝、紡織品和玩具這些勞動力密集型貿易??鄢龑γ绹呖萍假Q易400億美元的順差,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對美的貿易順差仍然高達1000多億美元。
為了限制“兩高一低”產品的出口,促進中國產品的結構升級,中國陸續出臺了擴大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大規模調低各類產品出口退稅等政策。
從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將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553項“兩高”產品的出口退稅將被取消,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將進一步降低。此外商務部還在加工貿易類的目錄中增加了禁止類的品種。
此外,為了加快中國在高科技產品上的結構升級,在諸如汽車等領域采取了外資企業必須與中國企業合資等規定,并且設立各種高新技術區,吸引外資高新技術企業進駐,從而產生技術外溢,中國企業能夠引進、學習、吸收和消化。
但是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的一系列尚未公開的調查報告發現,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進行的研發工作非常之少,很少有外資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從平均水平來看,大部分外資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科研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都高于中國的企業,但是對中國各類企業的研發費用和投入的調查發現,對研發投入強度依次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張燕山表示,外資企業仍然主要還是利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這些外資企業并沒有產生技術外溢的效果。
上述專家表示,以外商投資為主導、加入全球價值鏈生產的加工貿易,雖然迅速改變了我國產品出口結構,促進了GDP增長和勞動力就業。然而,一些行業卻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這些行業中的外商投資,在內地形成了一種封閉式生產網絡,和當地零部件供應商基本割裂。外商投資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利用了成本優勢并獲得產業升級,而國內企業則因為封閉式生產網絡的屏蔽作用,面臨較大的升級障礙。
在寄希望于外資企業技術外溢無果的情況下,自主創新成為中國企業提升技術含量,促進結構升級的必經之路。但是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的調查報告發現,93%的中國企業不搞自主創新。
張燕山表示,目前由于行情競爭過于激烈,而技術研發又需要大量的投入,這是導致企業無法進行技術創新的主要原因?!罢f得極端一點,誰搞技術創新誰就死。”
張燕山表示,目前必須將國家創新體系的主戰場轉移到企業主體上來,從融資、技術、管理、信息等角度幫助企業構造創新能力,尤其是要為中小企業構造產業公共技術平臺。(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隨著西方國家“狼來了”的呼聲,人們猛然發現,中國制造看起來漸漸從玩具服裝這樣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沿著價值鏈上溯攀升到如高科技產品這樣更高的位置。
從2002年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的指責和擔憂一直沒有停止過,最近他們開始擔心中國在ATP產品上越來越有競爭力。所謂ATP是指AdvancedTechnologyProducts,即高科技產品。
幻覺:龐大的高科技順差
中國的貿易總量不斷攀升,從1979年以來中國的出口增長了60倍,同期世界貿易只增長了10倍,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也已經超過8%,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在未來的幾年內則有很有可能超過老大德國。
在龐大出口量的背景下,人們一般認為,作為中國這樣一個具備勞動力優勢的國家,出口的產品應該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高科技產品在中國出口的比例不斷加大,這一趨勢在中國加入WTO后進一步加速。
2005年1月12日,一份呈送給美國國會下屬的中美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報告中,美國經濟政策學院羅伯特·斯科特說:“每個人都知道我們一定會在諸如紡織品與服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失去很多工作,同時卻認為我們還能夠在資本密集型領域保持優先的地位,但最近的數據表明,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因為中國甚至在核心產業如汽車及航空產業擴大了他們的行情份額?!?BR>
美國國際貿易經濟委員會華人經濟學家王直在一份關于中美高科技貿易順差的研究報告中說,美國等國家認為,中國政府的產業補貼政策造成了中國在高科技產業中完成了“青蛙式”的跳躍,中國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的“superstate(超級大國)”。
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不銹鋼護欄占據的世界行情份額從幾乎是零增長到了目前的10%,機械設備也從零起步到超過了10%。“特別是在辦公和所謂的電訊設備方面,中國占據的行情份額從1985年的零到超過世界行情份額的15%,達到了17%~18%的水平,高科技的產品在中國的出口中越來越多,而且在某些領域里發展得非常之快,令人驚奇。”王直表示。
作為王直這項研究的中國合作方,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山表示,美國對此非常奇怪,因為作為中國這樣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國家,中國的出口結構更接近于美、日、歐這種發達國家的出口結構,反而與同為“金磚四國”的其他三個國家大為不同。而且更為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對美國的高科技貿易順差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對美國的高科技順差的總額總和。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高科技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今年有望達到30%,其中機電產品的比例超過55%。中國社科院12月4日發布的《2007~2008年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報告預測,2007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額將達到12120億美元,對外貿易順差將超過2600億美元,根據這個數據計算,中國2007年的外貿總額中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總額將超過3600億美元,機電產品的總額超過6700億美元。
真相:九成順差來自外資企業
但是王直的調查和研究發現,中國對美的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逆差90%來自于中國的外資企業,而且以加工貿易的方式進行的高科技出口占據了整個出口的97%,實際上中國從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順差中并沒有得到多少增加值。
其中70%來自外商獨資企業,20%來自外商合資企業;65%的ATP出口來自于中國的各種經濟特區。
張燕山表示,實際上這種情況是比較正常的,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的外貿順差主要是由于跨國公司內部的貿易和跨國公司之間的貿易產生的。作為全球化的結果之一,跨國公司在全球對增值鏈進行成本最低化的結果,由于中國勞動力密集,承接的往往是最后一道的裝配工序,然后最終產品的出口額計入了中國的外貿出口額中。
從企業的性質來看,外商獨資企業貢獻的ATP順差接近350億美元,合資企業接近100億美元,集體企業和私有企業基本上沒有順差,國有企業對美的高科技產品貿易是維持50億美元左右的逆差,大量的采購是國有企業進行的。
而從所有產品的貿易順差來看,2006年私有企業的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外商獨資企業的貿易順差400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私有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高科技產品主要是外資企業包括獨資和合資企業所貢獻。
在行業方面,中國最大的順差來自于通訊和信息產業,有390億美元,光電產業也有120億美元,美國在電子和航天領域依然對中國享有順差。
數據表明,中國對美的高科技產品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順差超過了400億美元。從2002年以后,在高科技產品中加工貿易占據的比重從92%上升到了97%,一般貿易不到5%。
在全部的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順差中,加工貿易的方式占據了接近500億美元的比例,而一般貿易和其他方式的高科技產品都是逆差。
由此帶來一個問題,在4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由于大部分的貿易出口的方式是由加工貿易完成,大部分投入的中間品來自于進口,那么,到底有多少是中國創造的價值?
王直說,中國的外商企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中國作為出口基地,實際上是一種順差轉移,還有一種企業是歐美企業,目的是占領中國的行情,或者賣給中國周邊的行情。
作為生產全球化的一個副產品,貿易的增長大大高于GDP的增長,因為很多中間投入過境很多次,每過境一次就計入貿易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因為生產的全球分工,任何一個國家的貿易總額都包括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全球化對衡量貿易量的大小提出了新的挑戰?!?BR>
美國普渡大學的Hummel教授提出了垂直化分工的概念,所謂垂直化分工,也就是進口中間品的價值占出口品價值的比例,用于衡量一美元中出口包含了多少進口品的概念。
王直與兩位同事的一項研究表明,套用Hummel教授的公式,用中國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產出表,計算中國完全垂直分工度,而且證明了國內增加值=1-垂直分工度,也就是垂直分工度就是進口值。
王直根據從中國海關拿到的加工貿易的數據重新計算,區分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進行計算,1997年,中國一般貿易的外國增加值為6%,加工貿易外國增加值為80%,加權計算后總的中國出口的外國增加值為52%
2002年一般貿易的外國增加值為14%,加工貿易的外國增加值為68%,加權計算之后總的中國出口的外國增加值下降到了48%,國內的增加值在提高,王直表示,之所以國內的增加值在提高,是因為在此期間很多廠商把上游的配套生產遷入中國,比如Intel在大連建立了一個芯片廠,而這些在國內的生產都計入了國內的增加值,這就造成了國內的增加值在上升。
張燕山估計,在跨國公司的單位產品的全球增值鏈中,中國創造的增加值在整個價值鏈中占據的比例只有10%。
技術:結構升級癥結
李雨時表示,中國高科技貿易順差很大,但是來自于中國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卻很少,附加值比較低。
包括高科技貿易順差在內,中國近年來的巨額貿易順差屢屢引來主要貿易伙伴的反傾銷等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和匯率壓力。專家普遍認為,2007年外貿順差將達到2600億美元的新紀錄。
雖然高科技產品對美國的順差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但是在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中,大部分仍然是服裝、紡織品和玩具這些勞動力密集型貿易??鄢龑γ绹呖萍假Q易400億美元的順差,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對美的貿易順差仍然高達1000多億美元。
為了限制“兩高一低”產品的出口,促進中國產品的結構升級,中國陸續出臺了擴大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大規模調低各類產品出口退稅等政策。
從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將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553項“兩高”產品的出口退稅將被取消,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將進一步降低。此外商務部還在加工貿易類的目錄中增加了禁止類的品種。
此外,為了加快中國在高科技產品上的結構升級,在諸如汽車等領域采取了外資企業必須與中國企業合資等規定,并且設立各種高新技術區,吸引外資高新技術企業進駐,從而產生技術外溢,中國企業能夠引進、學習、吸收和消化。
但是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的一系列尚未公開的調查報告發現,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進行的研發工作非常之少,很少有外資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從平均水平來看,大部分外資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科研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都高于中國的企業,但是對中國各類企業的研發費用和投入的調查發現,對研發投入強度依次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張燕山表示,外資企業仍然主要還是利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這些外資企業并沒有產生技術外溢的效果。
上述專家表示,以外商投資為主導、加入全球價值鏈生產的加工貿易,雖然迅速改變了我國產品出口結構,促進了GDP增長和勞動力就業。然而,一些行業卻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這些行業中的外商投資,在內地形成了一種封閉式生產網絡,和當地零部件供應商基本割裂。外商投資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利用了成本優勢并獲得產業升級,而國內企業則因為封閉式生產網絡的屏蔽作用,面臨較大的升級障礙。
在寄希望于外資企業技術外溢無果的情況下,自主創新成為中國企業提升技術含量,促進結構升級的必經之路。但是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的調查報告發現,93%的中國企業不搞自主創新。
張燕山表示,目前由于行情競爭過于激烈,而技術研發又需要大量的投入,這是導致企業無法進行技術創新的主要原因?!罢f得極端一點,誰搞技術創新誰就死。”
張燕山表示,目前必須將國家創新體系的主戰場轉移到企業主體上來,從融資、技術、管理、信息等角度幫助企業構造創新能力,尤其是要為中小企業構造產業公共技術平臺。(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