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業緩和只是假象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6-6-15 7:13 Wednesday
繼8月中旬被工信部著重要求“結構調整”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業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遭點名,行業過剩問題再引市場關注。 代理商不堪重負 8月28日,一位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代理商與記者聊天時大吐苦水:“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近期采取各種措施增加銷售,比如勒令代理商加快提貨速度。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甚至表示,要么擴大你們的代理銷售量,要么增加代理商數量。”雖然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的要求通常被代理商勉強答應,但是下游需求并不認可這部分供給,代理商們上下兩難。 長期以來,代理商一直受著夾板氣。早在2008年熱卷價格被打壓到2600元時,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就曾拒不減產,并強制代理商銷售。 一位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代理商曾即興填詞水調歌頭:“跌價幾時止/含淚問青天/不知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成本/何時到底線/我欲封盤休假/又恐市場突變/心驚膽又寒/錢都成泡影/何似在人間/低價位/拋庫存/還貸款/只能抱怨/幾乎整夜難安眠/行情好壞無常價格漲落多變/此事古難全/但愿別再降/反彈到明年。” 海通期貨分析師田崗峰指出:“代理商的境遇實際上反映了市場供需矛盾。”業內人士表示:“市場會用供需關系教訓不守規則的人,誰制造供需矛盾,誰就要為此付出代價。近期的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價格下挫就是產能釋放和需求疲弱共同作用的結果。” 結構性過剩嚴重 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業過剩是老調重談,田崗峰指出,此頑癥困擾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已經有十多年。 雖然很難有明確的數據衡量產業過剩程度,但是記者從不少業內人士處了解到,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部分品種的過剩已經到達“嚴重”地步。 國內粗鋼月產能2008年9月份開始逐步減少,但從2009年開始,粗鋼開始大幅增產。2008年該品種產量最低減少到3500萬噸每月,2009年7月粗鋼產量卻超過了5000萬噸每月,從低谷到高峰差不多有1500萬噸的差距。增產的品種不僅僅是粗鋼。鋼筋(包括螺紋鋼和圓鋼)在2008年最低產量降至760萬噸每月,2009年最高達到近11萬噸一個月,相差300余萬噸。 這樣的增產能否被下游消化?對照主要城市主要倉庫的庫存量看,2008年底,各類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庫存都消耗到了一定的低點,這說明2008年底的減產是真實有效的,與需求相匹配。 但是,從2009年開始,各類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庫存又重返高位,螺紋鋼和熱軋品種甚至創造出了2007年以來的庫存新高。 業內人士表示:“庫存積壓表明了過剩的情況,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內部結構性過剩嚴重。”田崗峰則為記者舉例:“比普通板材多一道工序的鍍鋅板比普通板材價格要低,價格倒掛也顯示產能過剩。” 三大因素造泡沫 4萬億元投資拉動下游需求,表面上緩和了過剩現象。在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價格上漲的情況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被削弱 為何過剩問題在2009年再度加劇? 業內人士指出:“這是受到2008年底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影響,政府投資拉動下游需求,表面上緩和了過剩現象。”田崗峰向記者表示:“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被削弱了。” 業內人士反映,今年以來,各大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將建筑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產能調整到了最大,主要建筑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的排產數據到了近幾個月基本變化不大,這表明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已經馬力全開,沒有任何可以進一步增加產量調整的空間。6月,國內鋼筋產能摸高到1100萬噸,此后難以沖破這個最高限制。 業內人士指出,從廠商成本看,目前各地螺紋鋼現貨價格普遍在3500元以上,這個價格足夠使長流程生產企業不虧本,上半年的最高價遠遠超過廠商成本,使其利潤豐厚。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廠家存在利潤的情況下,誰都不愿意主動減產。 此外,業內人士還指出:“產能在2009年集中爆發和下游需求萎縮也對市場有所影響。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早在2005年就被要求調整落后產能,增加板卷生產規模比例。從2005年開始,國內熱軋機組產能就進入投產高峰期,這些前期投入的產能釋放集中在2008年至2009年。我們還可以看到下游需求萎縮,如熱軋、冷軋、中板等品種的下游主要是機械制造、家電等,這些下游行業比較依賴出口需求,受金融危機影響嚴重。一增一減間,過剩情況愈加嚴重。” 田崗峰則指出:“近年來,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行業的運作模式改變,也對不銹鋼碳素鋼復合管定價和供需判斷造成了影響。在信息越來越透明的現在,各個地區市場差價越來越小,貿易商跑差價再難賺錢,只有靠賭行情,在市場價格上升過程中囤貨來賺取浮動利潤,而囤貨又影響了市場現貨供給,造成廠商和終端消費者誤讀。加劇市場波動。” | |